济钢钢铁产线顺应去产能大势全面停产拉开序幕

6月29日上午9时17分,济钢3200立方米高炉1号和3号出铁口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随着济钢炼铁厂厂长李丙来下达停炉指令,标志着有59年历史的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钢)在济南的钢铁产线停产工作拉开序幕。根据《济钢钢铁主体工序总体停产方案》计划,济钢将利用9天的时间,分三步实施全线安全停产。钢铁产能调整后,济钢将通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济钢始建于1958年,是共和国缔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一家以钢铁为主、多业并举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济钢年产钢最高时曾达1200多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曾是全国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基地,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奖、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称号。59年来,累计生产钢1.55亿吨,实现利税316亿元,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济钢由于地处内陆和省会城市,物流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矛盾凸显,产能调整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为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推动山东省钢铁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适应济南市省会城市功能定位,山东省委、省政府经过审慎研究,决策实施济钢产能调整工作。2016年8月31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工作总体方案》,并于11月19日正式下发该方案。方案明确了济钢产能调整的目标任务及人员安置、资金需求、社会职能移交等工作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对济钢产能调整工作十分关心。201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济钢视察,看望慰问干部职工。他动情地指出,国家不会忘记济钢做出的历史贡献,济钢要在这次转场过程中赢得转机,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济钢产能调整工作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政府成立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领导小组及8个专项工作组,进驻现场办公,及时调度解决济钢产能调整工作涉及的问题。省国资委、济南市政府及历城区、章丘区、高新区全力支持,发挥国资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有关领导多次深入济钢调研,协调解决重点问题。

山钢集团承上启下,积极对接省市相关部门,从济钢产能调整总体方案、推进计划到8个专项工作方案、分项计划、问题清单逐一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协调推动产能调整。济钢切实发挥主体责任,稳妥有序推进产能调整各项工作。多次组织到外地企业学习取经,借鉴杭钢、青钢等企业的经验做法,编制了产能调整总体方案、推进计划,梳理形成了问题清单,按照6月底停产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扣网推进。围绕职工安置、停产方案、安全环保等做好“12项确认”,确保产能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职工安置是产能调整的核心和关键。济钢产能调整共涉及40463人,其中列入分流安置范围的人员19834人。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山钢集团、济钢把职工安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把职工当亲人、最大限度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真挚情怀,在省、市大力支持下全面深入、多方协力拓宽职工安置渠道。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公开公正、平稳有序”的原则,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及时解疑释惑,职工安置方案(草案)先后较大修改39稿;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积极争取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和社会新项目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变“被动等待安置”为“主动切块安置”,筹划启动一批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新项目,既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问题,又较好地提供了更多安置岗位。济钢确定以“三个一批”(济钢存续企业和转型发展项目吸收安置一批、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选调一批、省市重点企业和山钢集团其他企业安置一批)、“三个盘活”(盘活指标资源、盘活资产资源、盘活人才资源)为抓手,以重点转型发展项目为依托,共设置14条安置渠道,基本实现安置渠道对不同群体的全覆盖,安置岗位对人员的全覆盖。

济钢产能调整是我省和山钢集团钢铁产能的布局优化,去钢铁产能不是“去企业”,济钢作为山钢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存续发展。未来几年,济钢将在现有非钢产业和优势资产基础上,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存续产业;多元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发展战略,以“城市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存量资产盘活”为依托,统筹规划了“一个中心”(济钢资本运营管控中心)、“两个基地”(产业升级基地,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三个产业园”(“四新”产业园、现代物流园、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布局,决心以新产业引入转型新动能,以新基地注入发展新动能,以新业态培育提升新动能,做优做强现有优质产业、实现存量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增量崛起,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新济钢产业集团,争当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先锋和标兵。一个注入了新动能的济钢定会涅槃重生,一个转型升级的新济钢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