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持续升级 钢铁出口仍坚挺

  在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许多国家将本国钢铁业的不景气归咎于中国去年钢铁的出口,并使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围剿”。据了解,中国钢铁产业已连续8年位列贸易摩擦行业首位,今年更是集中爆发。

  近日,欧盟作出终裁,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冷轧钢板产品实施税率为19.7%至22.1%的反倾销措施,并同时采取追溯征税措施。7月29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螺纹钢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决定实施税率为18.4%至22.5%的反倾销措施。而5月份,在对中国热轧卷板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后,欧盟又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除欧盟之外,近期对中国钢铁产品频频挥起贸易保护大棒的还有土耳其、巴西和越南等。此前,土耳其经济部发布反倾销终裁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其中应诉企业税率为100美元/吨,其他企业税率为120美元/吨。在7月,越南曾经在一周内连续两次作出对中国进口的钢坯、盘条和彩涂钢板采取保障措施的终裁。巴西也决定对原产自中国的高碳钢丝产品、钢绞线、热轧钢板启动反倾销调查。

  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钢铁出口同比增涨5.8%,至1030万吨,而6月份为1090万吨,今年1-7月出口增长8.5%,至674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由于中国今年在全球产能严重过剩之际依然大量地出口,已然引起各国的不满和警惕,贸易摩擦不断。

  倾销是个伪命题

  由于钢铁的大量出口,很多国家都在指责中国是在倾销。

  面对质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巡视员夏农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采取了坚决有效的措施化解过剩产能,而且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我国钢铁企业出口不存在倾销问题,企业都能够实现利润。

  “我国去年最高的板材销售价是3600元/吨,远远低于出口价格。所以说在贸易过程中,我们根本不存在倾销,企业是完全有利润的。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根本还是来自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政府的补贴。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最大型化的、最现代化的钢铁装备,基本都在中国。”夏农说道。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在全球钢铁产品出口量中占比过半。然而,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国。中国的钢材很大一部分用于本国的内需,一小部分作为出口,而出口的市场主要也是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并非欧美市场。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曾表示,中国的粗钢占全球近一半,产能达11.3亿吨,而铁矿石80%来自进口。去年,全国钢铁出口1.2亿吨,金额是612亿美元。全年进口铁矿石9.56亿吨,金额是572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钢铁业不是外向型的。

  据了解,虽然中国钢材因为比较优势而有较大规模出口,但同期中国却从国际市场进口了数量多得多的铁矿石和能源产品。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口钢材5712万吨,同比增长9%;进口铁矿石49374万吨,同比增长9.1%,比去年同期提速10个百分点。

  中国所以能够实现规模巨大的钢材冶炼原料进口,就在于同样规模巨大的钢材产能。这就表明,至少在钢铁产业链上,中国钢材产能的需求贡献显著大于产品输出,否则全球钢铁产业链的行情将更加低迷。

  “中国钢材出口持续增加,预计今年有可能突破1亿吨规模,但这首先是国际市场需求所致,因为有需求才能有出口;其次在于中国钢铁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钢材价格具有更大竞争力,毕竟现在世界最好的钢铁技术设备都在中国。”

  陈克新同时指出,避而不谈本国钢铁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致使钢材价格缺乏竞争力,而将本国钢铁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完全归结为中国钢材产能的过剩,这是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歪理邪说。

  从全球情况看,我国钢铁企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钢铁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良好声誉且性价比高,不少钢铁产品已经与进口国当地生产形成高度互补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给当地下游用户和消费者带来了实际利益,应该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钢铁产品贸易问题。

  夏农指出,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无异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钢铁产业的发展问题,相反只会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进一步冲击。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欧洲国家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是贸易保护措施,不符合社会进步和市场化原则,应该客观公正看待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中国曾经累计进口超过6亿吨钢铁,并没有进行反倾销,而是提高国内工业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和世界客户的需求。

  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

  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中国钢铁大量出口,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本轮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问题,首要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引发的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的钢铁等工业品主要是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才从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自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当中,我国的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10%,大大低于同期其他产钢大国的出口比例。

  “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欧洲钢铁行业也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其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再加上经济低速增长导致需求下滑,这才是欧洲钢铁业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与此同时,欧洲的能源、气候等政策也使得欧洲钢铁工业成本高昂,竞争力下滑。单纯地将行业的低迷归结于中国钢铁出口显然是不对的。”

  钢铁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我国近年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已经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化解过剩产能,而且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有分析指出,其他产钢国家和地区也应该同样做出努力,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应出台积极的应对举措,化解过剩产能,而不应将钢铁产能过剩这一全球性问题归咎于我国,并采取贸易保护、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等错误做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曾多次指出,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及由此造成的需求不振是各国钢铁产业普遍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无异于解决问题,相反,这将对正常的贸易秩序造成进一步冲击。

  不鼓励大量出口

  面对中国钢材出口持续增长,有舆论担心这一趋势将不利于国际钢铁市场稳定。而商务部也就此作出回应,称中国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作为钢铁大国,中国最希望国际钢铁市场稳定。”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

  沈丹阳指出,一直以来,中国钢铁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相反还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控制钢铁产品出口。比如,一方面,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以减少出口,另一方面,主动下调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所有钢铁产品退税率均低于17%的增值税率,部分产品出口不予退税。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中国多次强调不鼓励钢铁产品大量出口,体现了中国是负责任钢铁大国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我们在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从内部化解钢铁产能;另一方面,中国对世界钢铁市场的输出也是有节制的,因为如果国际市场压力过大,中国的钢铁出口也必受牵连。”白明说道。

  中国的钢铁等工业品主要是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钢铁等工业品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我们未来城镇化发展、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钢铁都有很大的需求。从政策导向来看,我国也并不鼓励钢材大量出口,相反,为抑制钢材等高载能、高耗能产品出口,还采取了加征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

  有分析指出,作为钢铁大国,中国最希望国际钢铁市场的稳定。去年1-5月中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为近30%,而今年同期只有6.8%的小幅增长,增幅同比回落了22%。今年5月,中国钢材出口虽然保持增长,但是环比只增长3.7%,这个趋势说明,中国对国际钢铁市场的稳定正在做出贡献,而并非是伤害。

  “钢铁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中国近年来并未在政策上鼓励出口,甚至还对部分产品收取出口关税,可以说对国际钢市是一种保护。目前中国钢材并没有一味地打价格战,产品竞争力水平较以前大有提升,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钢材出口仍将保持高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案越来越多,但多数反倾销案并非由钢铁进口大国发起,而且只针对具体产品而非整个产业,所以中国钢铁出口整体上不会因此受到过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