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嘉峪关,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旅游城市,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直以来,嘉峪关的经济主要依靠酒、钢,在国际钢铁市场形势持续低迷的当下,如何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什么?一位民营企业家袒露了心声。
赵志远,甘肃申能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他的事业也经历了重大转型。
“在西部内陆城市还没有反应的时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钢材滞销的苗头了,所以我一直在找新项目转型,考察过很多新能源项目。”赵志远的老本行是钢材贸易,这一行他一做就是十几年。几经寻觅,他得知全国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航天机电要在包括嘉峪关在内的西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于是他确定了自己的转型方向:仍旧还是钢,但有别于普通的钢材贸易,而是转行装备制造业,生产光伏电站配套设备。
现在的甘肃申能,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组件以及配套设备生产企业,专门从事太阳能光伏支架、螺旋地桩、热镀锌、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但是,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普通的钢材贸易到高科技的光伏设备,这中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赵志远表示,申能之所以能成功转型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对了方向,并且重视对科研的投入。
“光伏产业的配套项目绝大部分在东南沿海城市,在西部地区很少,这就是机遇所在。我们如果能先做起来,立足于嘉峪关市,辐射的就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市场。上海航天机电是全国光伏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科研单位,他们要在西部建设光伏电站,那么我们就做他们的配套项目。”赵志远说。2013年底,甘肃申能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上海航天机电达成增资合作协议。
转型的另一个难题是技术。为此,申能转变观念建立起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开始自主研发,在光伏装备制造方面逐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西北苦寒之地,怎样将员工留下来?赵志远介绍,他们普通员工的月工资大约在4500元以上,并通过员工持股政策让核心科研人员持股,组建壮大专家团队,让研发团队提升了战斗力。
尽管成本大,但是效果也很显著。用企业自主研发的视觉机器人来检验生产线,12个小时可以减少3.6万元的支出,代替人工检验,能够明显降低成本。
“以前做钢材贸易,十来个人最高销售额是17亿元,虽然销售额很高,但是一年的利润只有几百万元。现在转型之后,成本增加了,但利润更高了,至少是过去的两倍。”
转型初具规模之后,除了一些特殊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外面,其余的全部在嘉峪关的生产基地生产。企业有专门的机械模具、自动化生产工程师等,在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后,沿海地区的工业园区也向申能抛来了橄榄枝。
“连云港之所以邀请我们去发展,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模具领域的水平是非常高的。连云港为我们配套标准化的厂房、建员工公寓、厂房3年免租金,另外在土地、资金使用方面都提供了优惠条件。”赵志远透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就要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赵志远认为,这需要企业领导有创新的思维和否定的勇气。唯有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源的发展,仔细把握市场的脉搏,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