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钢铁技术研发投入巨大

  中国使用欧洲“Made for China”的先进冶金设备生产出来高质量、低成本的“Made in China”的钢铁产品,这是欧洲和中国合作共赢的表现。

  很多欧美的钢铁公司都缩小了其研发部门。美国某著名的钢铁公司过程冶金(Process Metallurgy)部门的研发人员仅仅剩下8个研究人员(烧结和炼铁3人、炼钢和连铸3人、轧钢2人)。

  日前,2016年奥地利冶金与材料论坛会议在奥地利莱奥本大学顺利举行,主题为“中国的机遇与风险”。会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张立峰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了学术演讲。

  在谈到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时,张立峰用数据表明,过去十几的中国钢铁业巨大发展是与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和经济建设的规模相对应的,此外,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1)既快又新的技术创新;2)较低的人工成本;3)卓越的勤奋程度。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和中国的大学紧密结合,很多技术攻关都是和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进行。而由于若干原因,欧美钢铁企业的研发和大学的研发是隔离的。十几年来,中国钢铁工人的日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很多技术管理人员早晨7点就开始工作,晚上10点还在岗位上,这几乎是欧美1.5倍以上的勤奋度。所有的这些都是促进中国钢铁腾飞的原因。

  在会后举行的记者采访过程中,张立峰也谈到,中国钢铁出口欧美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目前,欧洲钢铁的发展受困于技术创新缓慢、人工成本偏高、员工勤奋度不足、环境保护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其竞争力持续下降。张立峰认为,欧盟与中国钢铁广泛合作是目前解决其困境的最佳方法。过去几年来,欧盟一直针对中国钢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与制裁,严重影响了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发展前景。目前,欧盟需要换位思考,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开展与中国合作的趋势迫在眉睫。

  张立峰特别给与会人员和记者们介绍说,由于盈利的困难,很多欧美的钢铁公司都缩小了其研发部门。美国某著名的钢铁公司过程冶金(Process Metallurgy)部门的研发人员仅仅剩下8个研究人员(烧结和炼铁3人、炼钢和连铸3人、轧钢2人)。但是,在中国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政府和钢铁工业的高投入研发已经显著提升了钢产品的质量。现在,中国国家各个部门(包括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和钢铁企业的研发投入并没有因为企业效益的不好而减慢研发的步伐,反而是增加了投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更将针对高品质特殊钢的研发进行巨大的投入。可以预见,如果欧美的钢铁企业现在在技术创新上还不思进取,十年以后其钢铁产品的质量会被中国远远超过。

  一位记者对张立峰提问“欧洲还能为中国钢铁和世界钢铁做些什么?”张立峰用日本相机的例子做了回答:日本的数字相机誉满全球,欧洲人也很喜欢。但是日本数字相机的镜头大多数是德国的蔡司技术。德国技术和日本技术的完美结合做出了让世界人民喜欢的产品。到目前为止,中国钢铁生产设备的制造水平还落后于欧洲,欧洲在过去十几年里为中国制造并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钢铁生产设备。例如,过去15年,仅连铸机一项中国就进口了120多台,其中国内新建的板坯连铸机的50%以上都是进口,主要来源是德国和意大利。中国进口这些设备也为欧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欧洲在冶金设备可以继续上对中国进行输出,张立峰把这一现象称为“Made for China”。中国使用这些欧洲“Made for China”的先进冶金设备生产出来高质量、低成本的“Made in China”的钢铁产品,这是欧洲和中国合作共赢的表现。张立峰也提及,如果欧洲不抓住机遇,恐怕在冶金设备的制造水平上也会很快被中国超越。